#隔離的日子還電影債
英國隔離進入第21天。除了平日仍雲端辦公,但省下通勤和社交的時間很多,便拿來還一還「書債」以及「電影債」。
我們家有收集藍光影帶的習慣,這源於我先生對於電影的研究,最近我們也終於能徹底貫徹「每日一片」,將那些我們鍾愛的電影大師的作品看完或重看,在緩慢的一天中細細品味影像的滋味。
去年底跟藏家姚謙先生訪談完後,他那句「退休之後,我試著把時間的主權拿回來」始終徘徊於心。總覺得這段隔離的日子,是讓我能暫時將這主權拿回來,好好地與最心愛的文字與影像獨處。
昨天復活節,我們選了楊德昌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。睽違幾年後再次看這部電影,藍光數位修復且未減四小時版本讓人看得好過癮。我在先生旁邊當他的台灣歷史老師,從楊德昌的鏡頭中進入那個時代的衝突與拉扯,以及一個世代的迷茫。
楊德昌在1991年東京首映時這麼說:
「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my father and his generation, who suffered so much for my generation to suffer less. I hope they, the forgotten, can be made unforgettable.」
讓我們持續將那些被遺忘的,或者說,被刻意遺忘的故事,說給我們這個世代,以及下一個世代聽。
#ABrighterSummerDay #EdwardYang #楊德昌 #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